斯人若彩虹,遇上方知有。这句用在28岁的复旦博士宛同学身上再合适不过,就在三天前,这么个本该在书山文海里大展拳脚的才子,永远消失在上海的春寒里。
监控记录下了3月14日凌晨3点,他身穿蓝色外套,孤独离校的背影,成了留给世界的最后一个镜头,宛某悄悄地从宿舍走了,连手机电脑都没带,就放在书桌上。
后来,室友们查了监控才知道,那晚他一直说着论文还得改改的男生,竟然一个人走进了雨夜里,朝着那条黑漆漆的河边走去。
展开剩余76%有个师兄回忆,晚上8点多在公园里碰见过他,那时候他已经浑身湿透了,就像丢了魂一样走着,喊他的名字也没反应。
谁能想得到平时那么热心肠,连同学的标点符号都要帮忙改一改的暖男,自己心里早已积满化不开的寒冰?
对此有网友表示:有多大能力就干多大事,不要追求完美,有人天生就不是搞科研的料,家长们不要攀比了,自己孩子健康快乐就好。
宛某其实你可以不用内耗自己的,有什么不痛快直接说出来,有什么思想负担也可以说出来,有朋友在,同学在,老师在,家人在,这些身边的人都可以帮你分担解决的!
网友们都炸了锅:寒门供个博士多不容易,父母以后怎么活?也有网友发问:读到博士到底图什么,送外卖不比写论文强?
其实像宛某这样的人,很多时候就像是掉进了已经花了这么多心思,不能放弃的怪圈里,从小他就是大家眼里别人家的孩子,考研考博一路都很顺利,可也正是这种一定得成功”的想法,把他给困住了。
一个能考上复旦博士的尖子生,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,读那么多年书,学了那么多知识,说白了不是为了生活吗,读了二十多年书,不就是想让爸妈脸上有光,让自己日子好过点吗,可你的学术梦想怎么就成了套在脖子上的枷锁,论文怎么就成了催命的鬼,想想那些熬夜的日子,掉的一把把头发,这到底值不值得?
你是解脱了,可你的父母往后几十年的日夜该怎么熬,在父母眼里,孩子的性命永远比学历金贵千万倍,不知道此时此刻,还有多少个像宛某这样的孩子,在实验室里、图书馆里苦苦煎熬呢?
或许咱们真该听听那位清华博士的话:要是觉得路走不下去了,转个弯就是往前走了,人生不是论文答辩,没必要非得用生命去改一个什么错。
希望宛某一路走好,愿你在天堂再也不用改论文
对此,大家有什么看法,欢迎留言
发布于:山西省